近年來,內分泌代謝性疾病的發病率逐年攀升,已經成為嚴重危害人民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的慢性疾病,并且在全球范圍內變成了一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成立于2007年的徐州市中醫院內分泌科,以中醫藥防治糖尿病及其并發癥、代謝綜合征、甲狀腺疾病、骨質疏松、肥胖病、垂體性腺疾病等為主要研究方向。多年來,科室秉承“精、誠、仁、和”之宗旨,不斷深化落實“中醫為本、西醫為用、中西并重、守正創新”的十六字理念,在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方面不斷突破,逐漸打造出以病人為中心的內分泌代謝疾病中西醫結合治療體系,令區域廣大患者普遍受益。
運用中醫“治未病”思想干預糖尿病前期進展
糖尿病是威脅國人健康的重大慢性病。在內分泌科接診的患者中,糖尿病患者比重頗高。那么,如何有效防治糖尿病呢?在徐州市中醫院內分泌科學科帶頭人陳軍主任中醫師看來,首先一點,就是要運用好中醫“治未病”思想。
陳軍主任介紹,純西醫的糖尿病治療,主要著眼于改善患者的高糖狀態,通過藥物來降低血糖,減少血糖波動,延緩、阻止并發癥發生發展。但是,若患者同時具有血糖高、血脂高、尿酸高、尿蛋白高等復雜情況時,這種僅以藥物壓制的方法,就會顯露出明顯的局限性。而運用中醫“治未病”思想,對包括糖代謝異常的中醫藥干預臨床效果顯著。
“現有流調數據顯示,糖尿病患者大多都是吃出來的,這說明飲食不節是糖尿病發病的高危因素。”陳軍主任說,吃得過飽、過多、過油,會導致體重增加,出現肥胖,此類人群一般為痰濕體質,具有舌苔厚膩、倦怠乏力、一動就氣喘的特點。此時,若以中醫“治未病”思想為指導,進行健脾除濕、和胃化痰等整體調理,可令患者的不良飲食習慣得到改善,達到一個飲食控制——體重下降——血壓血脂血糖下降的良性反應,從而有效控制或延緩患者不良病變的發生。
《醫學心悟》曰:“見微知著,彌患于未萌,是為上工。”陳軍主任稱,中醫學“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病愈防復等多個方面,這一理念理應貫穿糖尿病前期——糖尿病期——并發癥期防治全程。
以中醫“整體觀”為基準有效防治糖尿病并發癥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并發癥。
一名李姓患者,患有糖尿病多年,通過注射胰島素,血糖控制得也不錯。但其總是感到嚴重口渴,口內有異味,還有大便干燥的癥狀。為了解決這些毛病,他多次往醫院跑,內分泌科、口腔科、肛腸科,通通看了個遍,可再怎么治療也沒達到理想效果。后來,他到徐州市中醫院內分泌科就診,陳軍為其詳細問診、察舌、號脈后,開出一個方劑,以調節陰陽平衡為核心,治以調肝、清熱、養血、潤燥、健脾、除濕等法。沒想到幾服藥下去后,患者口渴癥狀大有改善,便秘、口腔嚴重異味的毛病也慢慢不見了。
對此,陳軍表示,糖尿病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逐步呈現上升趨勢,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在此情況下,僅依靠西醫西藥來控制血糖,無法緩解患者諸多的主觀不適癥狀,而運用中醫“整體觀”,給予患者中醫調理,可顯著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減輕疾病造成的痛苦。
“每個人都是一個有機整體,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陳軍主任介紹說,傳統中醫則以“整體觀”為基礎,主張“天人合一”、“形神一體”和“心身并調”,察病施藥應因事因地因人制宜,對于糖尿病常見并發癥防治更是如此。
例如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醫院內分泌科常用張仲景《傷寒論》中的芍藥湯加減來治療,可以活血通絡、緩急止痛;同時根據患者不同臨床表現,辨證分型處方足浴方子泡腳。科室還采用中醫穴位注射技術,來緩解疼痛、麻木、發熱、燒灼等癥狀。
如果是糖尿病腎臟并發癥,市中醫院內分泌科提倡中西醫的早期防治。比如對濕熱為主病人使用清腎湯,對氣陰兩虛病人使用參芪糖腎湯,可以令早期蛋白尿得到逆轉,避免其腎臟遭到進一步損害。
針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中醫會根據患者的不同臨床表現,制定不同的治療策略。以肝熱為主患者,治療上就以清肝明目為法;以肝腎虧虛為主,則用養肝明目的辦法,從而保護患者視力,避免病變持續發展。
緊扣中醫“辨證論治”核心傳承中醫精髓化解疑難
我們知道,現代醫學對于疾病的診治,以“精細”為務,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其診治手段也是日新月異。那么,中醫又是怎么實現這種精準治療的呢?陳軍主任說,中醫治療核心理念是“辨證論治”。
所謂辨證,也就是綜合各種癥狀與表現,并尋找、發現、判斷病因。其中的“證”,是一系列癥狀的統稱。中醫的辨證方式,基礎的就是“八綱辨證”,也就是“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復雜的還有臟腑辨證、三焦辨證、衛氣營血辨證等等。陳軍主任說,辨證論治是中醫的精髓,也是中醫治病的“武器”,利用這一“武器”,中醫解決了很多臨床上的復雜問題、疑難問題。
近年來,甲狀腺疾病的患者不斷增加,包括甲亢、甲減、甲狀腺結節、甲狀腺癌等在內的疾病困擾著很多患者。例如臨床最常見甲狀腺功能亢進癥,除了應用常規西藥抗甲亢藥物外,中醫認為是甲亢發病機制是由肝火痰凝氣滯所導致,可在辨證基礎上,利用古方海藻玉壺湯加減來進行調理,治以清肝泄火、化痰軟堅、理氣散結之法。若是甲減,則可通過溫陽益氣來調理,達到緩解身體不適的目的。
由于兼顧了整體觀和個體化,辨證論治在解決疑難雜癥方面也有很大優勢。50歲的劉女士(化名)長期情緒低落、抑郁,性格由原先的溫柔平和變得易躁易怒,同時身上極易出汗,不管什么季節,一天都要換上七八套衣服。多家醫院的診斷都是更年期綜合征,并給出了治療方案,但劉女士治療一段時間后,感覺狀態依舊很差,就到徐州市中醫院內分泌科求診。通過詳細診察,陳軍主任認為其身體狀態陰陽失衡,辨證屬肝瘀肝火、血熱,于是開出疏肝氣、清肝火、健脾祛濕的方子。僅僅七服藥下去后,劉女士高興地反饋:“癥狀改善很明顯,感覺脾氣沒那么躁了,夜里也能多睡好幾個小時了,出汗的情況比之前也好很多。”
建設中醫經典病房守正創新擦亮中醫藥名牌
辨證論治雖好,但想要充分掌握并貫徹,必然需要熟悉中醫經典,需要積累豐富的臨床經驗,并在實踐中反復總結應用。為了提升科室整體中醫診療水平,徐州市中醫院內分泌科于今年起啟動了中醫經典病房建設。
所謂中醫經典病房,就是以“讀經典、跟名師、做臨床”為基本理念,針對疑難雜癥,充分發揮中醫藥優勢,為患者帶來實實在在的福利。
我們知道,經典中醫古籍論著作對于疾病的概念、病機分析、辨證論治、經典方藥均有論述,經過整合轉化,可以提供較為完整的理論支撐體系。為此,市中醫院內分泌科每周都會開展經典中醫論著學習交流會,在陳軍的帶領下,科室全員參與學習《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一系列經典著作,學理論、學組方、學用法、學實踐。陳軍主任稱,不學經典,掌握不了中醫學的真諦,辨證無據;不熟記古方,則無法辨證施治;因此,想要更好地開展中醫院診療,必須勤下苦功。
日前,內分泌科收治一位糖尿病合并心臟病的病人,患者除了血糖很高,還有胸悶、心悸,下肢水腫癥狀,陳軍主任查房時,細詢病史,察舌按脈發現患者胸悶心悸,心下有氣上沖,坐起則暈,肢腫,舌淡胖,苔白滑,脈細弦,這些表現符合張仲景《傷寒論》中記載苓桂術甘湯證表現,給予處方茯苓20克、桂枝8克、白術12克、甘草6克,同時加用大腹皮10克、冬瓜皮30克。治以溫陽健脾利水之法,服用過幾服藥后,病人心慌、胸悶的癥狀得到緩解,小便順暢,浮腫消退。陳軍主任稱,經典方是古人先賢的臨床經驗結晶,具有很強的臨床應用價值,只要辨證準確,隨癥加減,靈活性應用,不僅做到與時俱進,臨床療效非常顯著。
據了解,徐州市中醫院內分泌科以省重點學科建設為契機,遵循“回歸經典、回歸臨床”等理念,不斷深化中醫藥理論研探、臨床創新和形式變革,進一步守正中醫藥傳統精華,創新理念思維;同時,繼續立足中醫為本、中西醫結合的科室建設理念,不斷擴大中醫藥診療優勢,打造并完善以病人為中心的內分泌代謝疾病中西醫結合治療體系,通過發揮區域引領作用,助推徐淮地區中醫藥健康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
文章來源:徐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