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日報《理論周刊》:“互聯網+中醫藥”新型服務模式具體是什么?與以往的“互聯網+醫療”有何異同?
廣州中醫藥大學醫學信息工程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趙文光:隨著科技的進步,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融合與相互促進是主流的發展趨勢。國家出臺多項政策鼓勵互聯網與中醫藥融合發展、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以往的“互聯網+醫療”,可以這樣理解:基于互聯網的平臺,綜合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和物聯網等技術,實現醫療衛生健康的各項服務。但“互聯網+中醫藥”新型服務模式與以往的“互聯網+醫療”還是存在一定的差異的。在“互聯網+中醫藥”的融合發展中,傳承與創新之處體現在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整理和挖掘中醫藥寶庫中的經驗、民間中醫藥驗方和技法以及典籍研究利用,總結名老中醫學術經驗、老藥工傳統技藝,并實現傳統經驗和技藝總結的數字化,使傳統的師帶徒傳承機制能在新的時代得以發揚光大,學術傳承制度在互聯網平臺的加持下進一步完善。
此外,在“互聯網+中醫藥”的融合發展中,中藥質量的保障和提升也是其中的創新點之一。通過5G、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結合地理信息系統、遙感測控的大數據處理,實現生產基地的現狀和動態時空信息綜合監管、生產活動、監測與數據分析等功能。實現種植生產和管理的信息化、可視化、智能化。形成智慧藥材種植產業鏈,為中藥質量的全程追溯提供保障。
廣東省食品醫藥行業協會副會長、廣東貝英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施少斌:事實上,“互聯網+中醫藥”在很長時間內都處于1.0版本——只是把互聯網作為一種簡單的電商工具。這固然有受限于當時互聯網技術水平的原因,但主要還是沒有真正地融入互聯網基因,以用戶為核心開發更多的應用場景。當前,“互聯網+中醫藥”已跨過2.0版本,向著3.0版本進發,各種服務模式不斷涌現,比如,中醫O2O、中醫在線診療等。特別是5G時代的到來,中醫藥在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基礎上,可以繼續拓展互聯網醫療服務的空間和內容,比如構建覆蓋診前、診中、診后的線上線下一體化醫療服務模式。
王老吉投資公司董事長張永濤:當前,“互聯網+中醫藥”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對中醫藥患者和消費者利用大數據的分析,利用“互聯網+”手段進行傳播和銷售,將互聯網產業優勢與傳統中醫藥、大健康產品進行有機結合。比如“1828王老吉”,通過分析消費者數據,研發出抗疫復工茶產品,并通過微信朋友圈、抖音、快手精準推廣。第二類是一些企業在嘗試采用舌診儀、脈診儀等中醫現代化診斷儀器和量表對病情進行量化,目前還處于初期階段。有關病情的數字化分級和應用還遠遠沒有開始。這些遵循中醫藥整體辯證思維又采用現代化儀器和研究手段的“互聯網+中醫藥”,具有革命性意義,其前景十分廣闊。
廣州日報《理論周刊》:疫情的突然到來,對“互聯網+中醫藥”帶來哪些影響?
施少斌: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過程中,中醫藥無疑發揮了重要作用,也讓世人重新認識到中醫藥的魅力,中醫藥的地位得到空前的提高。其實,近年來國家一直在通過政策發展“互聯網+中醫藥”產業。早在2015年,國家發布《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特別提到要運用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信息技術開發智能化中醫健康服務產品。同時,在國家大力推動中醫藥與西醫藥互補協調發展的背景下,“互聯網+中醫藥”成為中醫藥傳承創新的重點之一。
如今,在疫情防控需求以及政策利好的加持下,“互聯網+中醫藥”不僅有了更多用武之地,而且有望進一步完善“生產-流通-銷售-服務”的全產業鏈,彌補傳統中醫藥的產業鏈空缺,從而優化“互聯網+中醫藥”整體的產業布局,打破以往分散無序、各自為政的局面。
張永濤: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醫藥應用早、范圍廣、參與深。中國能夠快速控制疫情,治愈率高、死亡率低,除了快速反應、嚴格執行隔離措施外,與中醫藥參與防治有很大關系。這種以不變應萬變正是中醫藥的優勢,也是過去中醫藥屹立不倒和將來中醫藥迎來大發展的堅實基礎。這次疫情也成為中醫藥療效的活廣告和中醫藥養生產業發展的風口。
“老字號,新活力”是對于“互聯網+中醫藥”的準確詮釋
廣州日報《理論周刊》:作為一種新型服務模式,“互聯網+中醫藥”目前發展遇到哪些瓶頸?如何破解?
施少斌:首先有來自技術上的瓶頸。一些理想中的應用場景還未完全實現,即便實現了也有待市場的檢驗。但本質上,瓶頸主要還是中醫藥自身的發展困境,即中西醫并重方針在實際的落實中還有不少問題和難點。一方面,政策雖然給足了,但要落實落細,還需要各級部門制定長期的規劃布局。同時,要意識到中醫藥產業的發展不能單靠政府,還需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尤其是要發動社會資本投入、聚合,圍繞中醫藥臨床醫療、科研教育、養生保健、康復養老、健康旅游等領域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實現中醫藥行業的跨越式發展。
另一方面,在對中醫藥與互聯網融合發展中,還有很多天然優勢沒有利用好。比如,我們老祖宗留下浩瀚如煙的中醫藥知識,其實也是名副其實的“大數據”。但如何將這個“大數據”變成信息化的健康大數據,還考驗著中醫藥人的智慧與耐心。對此,亟須加快古典醫籍精華的梳理和挖掘,加強中醫藥傳承創新,促進中醫藥行業現代化建設,形成強大的、獨有的中藥研發體系和儲備體系。
張永濤:中醫藥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一部分,其理論體系和臨床特點具有鮮明的思辨性。其優點是整體觀強和個體化突出,但其缺點是主觀性強,不利于客觀研究和傳授傳承。“互聯網+”為中醫藥個性化優勢發揮提供了良好的實現手段,但中醫藥自身缺乏數字化和客觀化成為“互聯網+中醫藥”發展中的障礙。比如,老中醫看病“千人千面”,診斷缺乏統一性,舌脈癥狀基本沒有量化,導致其后面的病情診斷、療效判定都缺乏數字化依據。如果沒有中醫藥診斷上的數字化,就很難實現中醫藥真正的互聯網化和革命性發展。不過,中醫藥診斷數字化最大的困難還不是技術,而是觀念上的改變和市場上的推廣,這也需要政策上的認可和支持。
廣州日報《理論周刊》:廣州發展“互聯網+中醫藥”的優勢有哪些?未來可在哪些方面發力?
趙文光:廣州作為廣東省的省會城市,擁有較濃厚的中醫藥文化氛圍和堅實的群眾基礎。在發展“互聯網+中醫藥”的過程中具有人才培養、品牌打造等方面的優勢。同時,廣州醫科高校林立,如廣州中醫藥大學是新中國首批興建的4所中醫藥高等院校之一,2020年成為廣東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建單位。“互聯網+中醫藥”的融合發展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廣州中醫藥大學在學歷教育和繼續教育等不同層次人才培養中發揮作用,同時還培養醫學信息工程等學科交叉的復合型專業人才,助力“互聯網+中醫藥”的融合發展。
在南藥品牌的打造方面,為保護和發展嶺南中藥材,緩解中藥材供需矛盾,建立嶺南中藥材保護和監測體系,《廣東省嶺南中藥材保護條例》于2017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體現出政府層面對南藥事業發展的支持。今后,若能將南藥產業化基地的建設與中成藥企業、中藥飲片企業聯系和對接,可使南藥產業鏈實現進一步的持續發展,更加凸顯南藥的品牌特色,在廣州推進“互聯網+中醫藥”事業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張永濤:廣州無論是在互聯網還是中醫藥方面都具有明顯優勢,微信運營總部在廣州,相關配套服務和產品都有聚集優勢。在中醫方面,廣州中醫藥大學、廣東醫科大學、廣東省中醫院等全國聞名,臨床療效和創新發展均位全國前列。在中藥方面,擁有全國最大的制藥集團“廣藥”,在中藥和大健康產品研發、生產、銷售以及創新人才等方面都具有獨特優勢。此外,廣州作為改革前沿,“老字號,新活力”更是對于“互聯網+中醫藥”的準確詮釋。建議政府率先制定政策打造“互聯網+中醫藥”產業高地,吸引人才和成果在廣州落地,并鼓勵新成果、新產品在廣州率先推廣應用,打造“互聯網+中醫藥發展先行示范區”
文章來源:廣州日報